剪辑点越少。观众跟角色之间的互动就越多,好比观众在实时的观看角色所经历的一切。
前几天讨论的时候,杜克想要尝试更多的摄影机运动轨迹,但约翰?施瓦兹曼和参与讨论的麦克?道森都建议他不要这么做。
按照杜克的计划,开场的镜头结束时是女主角飘向广袤的太空。当她开始往远处飘的时候我,不需要设定剪辑点,摄影机可以在同一个镜头中跟着她运动,这样一来开场的两个镜头就可以合为一个镜头。
不过约翰?施瓦兹曼和麦克?道森都不建议这么做,他们认为当女主角飘出去的时候是最佳剪辑点,如果这是一本书的一章,这应该是这章的最后一句话。
镜头加长也就意味着拍摄难度以几何倍数增加,他们很轻易就说服了杜克,而且只用了一个理由时间不允许!
是的,时间确实不允许,这部影片的制作周期本来就异常紧张,杜克没有时间可以浪费。
而且他也不是那种偏执的人,无论长镜头还是剪辑,都要适合一部影片当时的实际状况,剧情本身跟摄影、声音、表演和色彩是等同的,他们都是一种电影制作工具,所以导演要服务的是电影,而不是故事。
还有一个难点在于,要让这个长镜头夺人眼球。
拍片的目的可不是要观众死寂般的坐在那里,不是要让他们坐在那儿等着某个人飘上来然后拍个特写。
一个长镜头就像一支芭蕾,要处理的一秒种都不能让人觉得乏味。
导演事用摄影机来讲故事的,从头到尾都是,不管是从环境的大远景到对话镜头再到单个镜头再到动作镜头再到另个大远景镜头,都是在用镜头说话的,如果要在一个镜头里把东西都讲完的话,那么必须要想出办法,能把这些所有的类型都囊括其中。
在耗时耗力的准备中,视觉预览得到了杜克的认同,模拟打光也搞定了,整个特效团队还会再做一次技术上的视觉预览,协助杜克来决定每个镜头怎么拍,决定预览上的那些画面该如何在机械设备和灯箱上拍摄出来。
等乔治?克鲁尼和斯嘉丽?约翰逊准备完毕,剧组拉开了拍摄的序幕,除去约翰?施瓦兹曼和四个摄影助理的拍摄外,特效组使用了i日s机械臂来操作所有的镜头摇移,演员所有的动作时间点和镜头视角的位移,全部都是被精确计算和安排好的,这是之前编程镜头从未达到过的长度。
在一个持续的长镜头当中,接连展现全景、特写、动作场面,必然要找出一个方案,能在单独一个镜头中同时展现各种不同的情节,这绝对是最困难的地方,所以要把零重力和长镜头结合在一起真的非常非常难。
整个拍摄过程很不顺利,数次被杜克喊停,拍摄中的任何一个小疏忽,都会导致所有人的努力化为泡影,而镜头的长度以及所要展现的复杂效果就决定了从演员到技术部门,都会不停的犯错。
从感官上来说,这个镜头需要无懈可击,事无巨细都要被照顾到。
苛求细节的杜克在前期准备时,还参考了ia纪录片《哈勃望远镜》,并与担任本片顾问的美国航空航天局宇航员凯蒂?科尔曼一起专门研究了哈勃望远镜的飞行轨迹,按照电影的设定时间来制作太阳、月球的相对位置,以及制作地球的模型。
在当时的哈勃望远镜位置,所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子?太阳的位置和角度是什么?都被他一一考虑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