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与墨>科幻灵异>去墨家组团搞基建 > 贴地竹节
    三县大型水库就在新改的河道边上,远远看去,一列列工匠都变成了蚁群。

    “不止是三县水库,侯大人还找我们要了抗洪高转筒车的技术,以后又多了几座抗洪高转筒车的身影了。”江桥看着心情舒畅,“说起这个,师妹,全靠你在论文里的描述,我们可以依据你列出的那几种范围快速选择轴承了!其实数据具体了,也是有具体的好处的,这不就用上了。”

    “对于具体数据的规整在墨家内部是有用的,若要扩展到整个行业,其实也无用。”曹闺还顺着江桥的思路分析下去,“我们自己家在制造上,是有许多统一规定的,我就是根据这些标准规定而总结的轴承选用范围。以后还有人要制造抗洪高转筒车,要么从技术到材料都用我们的,要么只能自己从零开始。”

    江桥:“如果整个工匠行业都能有详细的统一标准,门派之间的技术隔阂一定会慢慢消失的。”

    开春前,紧赶慢赶,大家终于把水库建好了。空的田地里又烧了一轮土,面上撒了一层草木灰,侯纯阳还令曹闺再次跟随开矿军队,四处找黄铁矿,用来提炼硫磺,为除暖春后藏得深的虫害做防治准备。

    曹闺精准定位矿石的本事,可以让他们缩短找矿的时间,可惜钟蘖已经回纯青山庄了,不然他们还可以兵分两路。

    由于硫磺现阶段处于管控物品,只能由官府派人进行统一喷洒,这工作量着实有些大了,曹闺主动请缨,把如何提高撒药效率揽在身上:“正好最近在练习一种机构,应该能派得上用场。”

    曹闺说的是连杆机构,她正在一边制造撒药车之类的农用机械,写论文攒小齿轮,一边在齿轮轮图书馆里摄入大量连杆机构的理论知识,以及一些与外骨骼相关的文献,做大量仿人体关节连杆设计的练习。

    除了撒药车外,曹闺还改进了一种喷灌工具,农村里一直用的喷灌有三种,分别是双人的抬囊,单人的锥底漏桶和无人的贴地竹节。

    抬囊要两人在田埂两侧平行朝同一个方向走,一人抬起长杆的一端,扎了孔的水囊灌满水,一个水囊一次可以淋一畦,一般一根长杆上会挂三个到五个水囊,地宽的用它最划算;锥底漏桶是一人挑的,一次可以浇两畦,适合力气大,田畦不长的,最好一桶就是一畦的需水量;贴地竹节就更厉害了,只要竹节够,可以随时随地无人喷灌,但人工最贵,还要记得断水,否则一不留神田地就涝了,竹节孔容易被地里的泥沙石给堵住,维护需要的精力巨大,一般是家里人口少但地很多的农户会用。

    曹闺改进的喷灌工具就是第三种,贴地竹节。

    她改进了贴地竹节的出水孔结构,外加一层贴合竹节表面弧度的外壳,其外壳的内表面有许多突出的塞头,每个塞头都有对应的竹节孔,不需要用水的时候,就把外壳转动到塞头堵住竹节孔的位置,还能解决泥沙石堵孔的问题。

    外壳塞头的灵感,还是来源于人体外骨骼的结构特色。

    原本曹闺的设想是,在竹节的内部套上一个塞住朝外的内壳,这样制作麻烦,不易加工,无益于是在增加贴地竹节的成本,这个问题困扰了她半个多月,都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钻进了一个死胡同。

    思考的时间久了,曹闺突然就把一直放在心上的人体外骨骼和贴地竹节联系到了一起,她忽然就想通了,她确实钻进了一个死胡同。骨骼可以包裹在皮肉外面,那么塞头也可以,就这样,外壳塞头的结构就诞生了。

    外壳是旋转的,但不是依靠轴心来带动旋转,而是靠刻在竹节两端的轨道——一道与竹节同心的外槽。

    每一个塞头都需要精准的定位,这对他们的几何关系要求非常的严苛,半点疏忽也不允许。

    纯手工的话,制做起来相当困难,失败率非常高,哪怕是用上了九宫和星斗的曹闺,在给竹节孔和外壳塞头定位时,也能在大冬天把自己弄出一头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