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权点了点头,不由问道:“你说,小耀这到底是什么问题?”
“什么问题?我看没什么问题啊!小孩子不都这样?”
“我也这样吗?”
“你?”梁申盯着他,有些苦笑地摇了摇头,“我就看不出,你哪点像个小孩子!”
赵权一愣,不敢再继续这个话题,赶紧翻开那本《农书》,说道:“来来,咱们继续。”
两个人重新翻了一遍那本《农书》,让人失望的是,整本书除了那一段文字外,再没有其他涉及到关于葑田的内容。
梁申闭着眼睛想了一阵,说:“我们现在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哪里比较适合搞这种葑田,二是我们能种多少?”
“不,我们得先搞清楚葑田的原理。”
梁申有点疑惑地看着他。
赵权拿过纸笔,一边画着图一边跟梁申说道:“这下面是水,中间是木架,上面的是稻子。”用毛笔画图实在很难掌控,不过他边画边解释,梁申也基本都明白他在纸上画出歪歪扭扭的东西是什么。
“葑田的原理,我想主要是利用中间木板的浮力,一方面托住上面的泥土与稻子,另一方面在缺水时可以贴紧水面让稻子根系吸得到水,在涨水时可以跟着水位上浮,这样稻谷就不会淹到。这的确是一个既防旱又防涝的好举措。”
“只是,木板的载重量也是有限的,那我们就得计算好上面承载的泥土、稻子与木板浮力之间的关系。水的密度是1,普通木材的密度一般是0.5……嗯,密度是什么不知道?”赵权望着一脸迷茫的梁申,挠了挠头继续说道:“先不管这了,实际上,我们要做的是造一艘大木船,或是说是一个大木筏子,那就要算清楚得用多厚的木板才能承载起上面的泥土。在此之前还得算下水稻种植最少得需要多厚的泥土。”
梁申终于点了点头。
“然后,我们还得计算下工程量,这样的木板拼接不是个容易的活。”赵权知道,这个世上还没有出现铁钉的流水线生产,每一个铁钉都得靠铁匠一锤一锤地砸出来。木作的拼接,全部用的是卯榫。“从木头砍伐、锯板、拼接,咱们这十来个人,干不了多少活啊!”
“确实。”梁申点了点头,一边琢磨一边说着:“有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替代的呢?”
“竹子!”两个人异口同声说道,相互对视地点了点头。
长临村附近有一大片竹林,竹子的砍伐比木材简单多了,而且在河边长大的人都知道,竹筏的承载力可远大于木筏,制作也相对简单。
关键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就相对好办些。赵权与梁申请来了村里的李遥、吴老汉、丁武以及他那个懂得木活的手下。探讨了四五天,实地考察后,做了个小竹筏,基本确认可行之后,这个方案就确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