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村子约有百户人家,房屋零零散散地建在河谷的最高处,背山面河。
一些隐隐的云雾,从村子后的山间漂泄而出,汇在河水之上,河谷吹过一些风,这些云雾便随着河水向南散去。
“为什么叫火罗?”赵权有点好奇。
“因为这个地方严冬如春。”大岩桓答道。
“严冬如春?”赵权没想到,苦寒的辽东之地,竟然还有这种所在。他下意思地就想到了四季如春的昆明,还有一座叫“春”的城市。
“应该是山间有个地热或是温泉,使这个村子的气候迥异于周边地区。”李治顺口说道。
赵权听着点了点头,东北尤其是吉林一带,四处都是活山,包括伊通、伊兰火山带,敦化至密山的火山。最有名的,当然便是长白山。
“哈哈!我知道了!为什么会有卢城之稻!”赵权突然一声大呼,把几个人吓了一跳。
“如果咱们愿意,也可以在这里种稻啊,我看就叫作火罗之稻!”赵权继续兴奋地喊道。
李治却摇了摇头,说:“权总管,你看这里河谷虽然平坦,却没人耕种,可是为何?”
大岩桓跟着说道:“确实不行,这里一到春后,冬雪化开之际,便是满山洪水,根本无法种植任何作物。因此,这个村子的人,全是以狩猎为生。”
赵权与王铠闻言,却相对哈哈一笑。
“葑田!”两个人同时喊道。
眼中所见,火罗村边的谷地平坦,不下千顷。只要稍微改造下,完全可以按照当年他们在长临村时所造的葑田,进行水稻的种植。而且这里的条件可比淮水好得太多了。
火罗村的背后,满山遍野的巨木,加上现在有三千的高丽劳动力可供调配。实在不行,还可以想办法发动南京府的人过来。赵权相信,到春耕开始的时候,哪怕开发不了千顷葑田,五百顷还是可以做得到的。
不过,赵权觉得还是得保守点。一是这边夏季的水量需要做个确切的测量。二是哪怕气温够了,稻种是否适合这边的气候,依然会是个问题。
这些事情,还真的必须把梁申叫过来,一起好好商议。
离开南京府已经一个多月了,也不知道那边的情况如何。赵权跟王铠交待一番后,让他立时回一趟南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