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权说道:“反过来思考一下。
咱们与忽必烈之间的战争,是国战,是你死我活的战争,他绝无可能投附大权国,大权国也一样不可能尊从于一个蒙古人的统治。
这之间,没有妥协,不可能和谈,也绝无第三条道路可走。
如此,咱们的眼光就不应该局限于一城一池或是一州一府一地之争。而是应当将眼光放于全局,置于最核心的问题之上!”
侍其轴眼中现出一丝的兴奋与赞赏;梁申与姚枢则若有所思。
其他人,都带着期盼的目光看向赵权。
“军队,是一个国家得以建立的基本保障,但是军队的强大,并不意味着国家的强大,过于重视军队建设,反而会成为国家发展的桎梏。
哪怕是忽必烈,拥有强盛的中原汉军,他所做的事情,依然是想尽一切方法,削弱各军侯的影响力。而将重心放于农桑、在中原各地兴修水利、退牧还耕。
经济与民生,才是一国之本!”
众人不禁地频频点头。
其实无论是昔日的南京府,还是现在的大权国,一直在控制着军队的总量,而走精兵发展之路。
否则,将士一多,以东北总是严重不足的人口,根本不可能取得如今的成就。
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如蒙古或是契丹、女真的以全民为兵。他们以抢劫为生,用战争来消耗内部一些不擅长战争的人员。这样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聚集起一支战力极为强盛的军队。
但是,劫掠是会让人上瘾的。当他们发现周边已无人可劫时,势必会走上快速的削弱。
一如现在的蒙古兵。
在赵权看来,若非出现了个奇葩的忽必烈,除了留在中亚的那支旭烈兀军团之外,如今的蒙古兵根本就不是中原汉军的对手。
“与宋、元相比,大权国的军队数量肯定是最少的,战力也未必就多强。但是咱们在经济与民生方面,具备足以辗压他们两者的潜力。
我以为,未来的战争,势必是经济与民生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