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科学的未来
丘浚在朝廷之中的地位,几乎等同与次辅,仅仅在项忠之下,真要是两人意见相左的话,掰手腕也不是谁胜谁负。
有朱祁镇的推动,丘浚的同意,这一件事情,即便是项忠不同意,恐怕也不能挽回了。
朱祁镇虽然遗憾不能让贝琳生前就封国公,但是已经暗中决定在贝琳死后,追封国公,赠郡王。当然了,给死人的待遇从来是给活人看的,在提高科学家地位上,朱祁镇也只能步步为营。一点一点的推动。
这一件事情敲定之后,朱祁镇就将话题转移到而今朱祁镇重视的几个项目上。
朱祁镇说道:“贝卿,蒸汽铁甲船进行的怎么样了?”
贝琳咳嗽两声,说道:“此事由蒯诚意负责,臣请让他上前答话。”
朱祁镇闻弦音而知雅意,他很明白贝琳的想法,此刻贝琳拖着年老体衰的身子来远迎朱祁镇,并不是为了自己。可以说到了贝琳这个岁数了,人间的很多东西,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就好像封他侯爵一样。
贝琳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欢喜的样子。
即便是封他为王,对这样一个老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卵用。
他这一次过来,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向皇帝引荐大明实学一脉的后起之秀。
因为他发现与很多自己在家里就能研究的学问不一样,实学必须有很大经济投入,特别是这种嫁接了中国古代思想的科学体系,比起从西方原发的科学相比,有一个特别醒目的区别。
就是特别重视实践。
这也是中国的本质之一,比起那中玄之又玄的东西,中国人是特别务实的。
反应在实学之上,就是特别重视科学思想对技术的推动。
也就这么多年以来,大明这么多人都在蒸汽机上上下折腾,一代代的更新,在其他方面根本没有什么进步。更缺少开创性的科学发现。更多是研究蒸汽机之中发现的一些现象总结,比如大气压等等。
这样的倾向性,也让科学研究与实践,是特别消耗钱财的事情。
除却国家很少有人能承担得起,即便是南方那些大商人,也很少有这么大的手笔来支持实学。虽然实学的作用,已经明显的表明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