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新鲜出炉的邸报,是关于第一次北伐的定论。由成都发出,但是魏霸相信,这是诸葛亮拟定之后,由留府长史蒋琬等人报给皇帝刘禅盖章生效的。从时间上计算,这应该是诸葛亮离开关中不久做出的决定。
这其中,最显著的当然是他们父子,魏延因建策、守潼关的大功,拜镇北大将军,加关中都督,封槐里侯;魏霸经营长安,仍领丞相参军,加辅军校尉衔;魏武因随军作战有功,迁陷阵都尉。
同样守关中有功的赵云拜领军将军,封郃阳侯。其子赵广为抚远将军。
守上洛有功的扬武将军邓芝迁为折冲将军,封关内侯。
其他的人各有封赏不等,不过相比较起来,都没有魏延和赵云的封赏封厚。官职可以升,爵位难得。魏延的槐里侯和赵云的郃阳侯都是县侯,这样的级别在蜀汉非常罕见,诸葛亮本人不过是乡侯级,后世都称他为武侯,其实全称是武乡侯,而眼前的这位吴懿吴将军连关内侯的虚封都没有。
由此可见,实际上关中的首功还是给了魏延和赵云。魏家收获最丰,连还没成年的魏武都得到了陷阵都尉的军职。虽然级别不高,可是年仅十五就有了正式的军职,这是非常难得的荣耀。
魏霸的实际利益并不大,辅军校尉衔是个虚衔,他的主职仍然是丞相府参军。不过水涨船高,魏家的地位升高,他自然也能从中得利。
不过,问题总得从两面看,诸葛亮对魏家和赵家的重赏自然会引起别人的不快。他们俩都是从亭侯跃过乡侯,直接封为县侯,这种殊遇也足以让很多人眼红。比如眼前的吴懿。
当然了,让吴懿如此生气的,倒还不仅仅是因为魏赵两家的大功,更让他生气的在后面。
诸葛亮要求他们持重,能牵制魏吴两国的兵力即可,不可轻率进军。蜀国虽然刚刚大胜,但是粮食消耗也非常大,要想保住关中,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要仰仗益州的粮草供应。益州支撑不起两线作战,更支撑不起三线作战。
归根到底一句话:房陵的战事务必克制,能不打,就不打。
从全局来看,这个决定并不错,以益州一州之地,同时在三个战场开战是绝对不合理的。可是从吴懿的角度来说,这就是限制他,不给他立功的机会。不打仗,怎么可能加官进爵?以堂堂的皇太后之兄,连个爵位都没有,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魏霸迅速权衡了一下,把邸报收了起来,双手奉还给吴懿。吴懿用两根指头夹着邸报,轻轻的弹了弹,那种从心底里发出的不快溢于言表。
“将军,丞相老成谋国,这个建议……似乎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啊。”魏霸斟字酌句的说道。他说得很慢,好让吴懿有足够的时间来领会,同时也显得自己足够稳重。
吴懿的眉头颤了颤,斜睨了魏霸一眼,嘴角露出一丝微笑。魏霸这句话说得滴水不漏,却又意味深长。“似乎”,“挑不出毛病”,足以说明魏霸对诸葛亮的安排并不以为然。
“这是自然,丞相思虑周密,何尝出过什么毛病。”吴懿不紧不慢的说道:“他啊,就是太辛苦了。你看他千里迢迢的从关中赶回来,何苦呢。孙权逆水而上,难道永安就那么好攻?陈到、李严虽然不如他,却也不至于连两三个月都支撑不住吧。其实啊,他大可以安步当车,没必要这么急。”
魏霸苦笑,这句话可就太直白了,他真是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吴懿说诸葛亮这么急着赶回江州,不是因为陈到、李严挡不住孙权,而是不想给陈到、李严立功的机会。那么现在不让他主动出击,自然也是不给他立功的机会。说的是彼,意却在此,这就叫含沙射影。
魏霸想了好一会儿,微微一笑:“我也觉得孙权不太可能真的发动攻击。如果他有这胆量,之前就开始攻击了,何必等到现在?如今将军旌指襄阳,孙权担心将军抄他的后路,他更不敢动了。”